畢業於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
在設計公司工作近兩年後離職,開始思索身為設計師的社會責任,於是與楊格共同成立物外設計(ystudio),想要探討時代變遷下被遺忘的美麗事物,找出造形跟功能之外的情感記憶鏈結,進而描繪出獨特的當代生活方式。
對我來說,美好生活的大前提是「想辦法對自己好一點」,所謂對自己好一點指的不是放縱,而是給自己機會成為想要成為的人。
以自身為例,我所追求的理想是「角色」,像是一個好丈夫、好爸爸、好老闆,而不是要變成湯姆克魯斯。對我來說,有機會和動能朝理想前進即是一種美好的過程。
記得曾在雜誌讀到某個德國哲學家談自由,他說所謂的自由並不是隨心所欲,而是能夠有意識的去做一件事情,可以自我控制。簡單來說,當我覺得肚子餓時會為健康擇食,不是只得吃不營養的東西,這便是自由,自由是能為自己選擇。
為了成為理想的形象,我需要不斷精進技能、學習溝通。成長是件累人的事,我想了辦法來增強自己的毅力-每天做兩百個伏地挺身、一百五十個仰臥起坐,並花一個鐘頭閱讀。
這是我給自己出的課題,是我對自己的承諾。出發點完全不是為了健身,而是既然我有辦法將一件累人的事貫徹一整年,代表我的信念堅強,我想自己也可以做到其它任何事。
當我回過頭看,從設計公司到自創品牌,一路走來初始與現在對所謂設計與美好生活的想像完全不同,但很難定義是哪裡有所改變。總的來說,以前會覺得設計是張揚的,我會為設計大師做的燈感到著迷,對漂亮、新穎特殊的技法感到興奮,年少時我覺得設計就該如此。
慢慢地,我開始覺得設計必須內斂,以人為本。一張好的沙發是要讓人在環境中坐的舒服,而非成為空間的主角,若讓沙發成為主角,這便不是一個稱職的家具,而是件藝術品。好的設計品是需要讓人們使用的,是把自己稍微往後推一點,將舞台留給使用的人-主角是人。
這觀念蠻單純,藝術品需要展現某種個性,從中延伸、傳遞設計師或是藝術家的個人想法;設計品則將創作者個人的成分降低,多了為使用者設想的考量。我在蘑菇這品牌中看店這觀念被落實。
很早很早,早在物外成立前我就認識蘑菇,他們就在中山捷運站附近,離我當時的公司很近,街上剛好連著幾間台灣好設計,同事們下班後都會跑到那一帶晃晃。當時我買了不少蘑菇的包包和T-shirt、也會定期看蘑菇的雜誌,甚至是二樓café的常客。
我喜歡蘑菇的樸實內斂,每項作品都恰如其分不張揚,用來順手舒適。當時真的很喜歡蘑菇,一度還興起「要是有天轉職不如就去蘑菇吧」的念頭!
前陣子再次去到蘑菇轉轉,看到一款Camping Plus肩提包,符合我現在選包包的兩個條件-當然美觀是基本門檻,再者一是要大、二是得耐用,我不想買個包還得小心呵護,它本該是被使用的物件。
通常帆布與皮件都有耐用的特性,使用後色澤會改變,表面會磨損、甚至是稍微掉色,在我眼中那些痕跡都蠻好看的。Camping Plus的空間配置我很滿意,從暗袋、內織帶繩與掛鉤的安排讓我便於收納名片、耳機或錢包等小物件,不至發生需要伸手撈找的窘境。
除了款式大方背起來適合我之外,我常去超市買菜、採購啤酒,蘑菇使用的帆布磅數夠,每每都能放心將戰利品收進包包,不用擔心承重問題。
十多年前,我有一常用的蘑菇包磨耗破損,當時找了家裡附近的裁縫店選了塊堅韌的布補上,看了看覺得很有意思,也是不錯。除了自己使用,我也曾送過蘑菇小包給老婆,當年我們還沒有孩子,出門背個小包輕巧方便。真要說起蘑菇布包的使用經驗,好像真伴隨這些年來許多生活畫面,熟悉親切。
搜尋相關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