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種習慣,而美好是種心態,在習慣之中維持好心態,即是美好生活。
享受不同階段與孩子一同成長;享受不同年紀面對一個人的孤獨;享受工作對於心智的鍛鍊;享受愛情的酸甜苦辣;享受大自然的美麗與殘酷;享受與人交往不同的文化積累與碰撞;享受各種味覺觸覺視覺嗅覺的美妙和諧與粗暴衝擊;唯有持續實踐,才能發現生命中每一刻美好過程。
念書當年網路還不普及,建築及空間設計系學生們多是趁書商來學校展售時翻閱大師作品集,面對一幅幅建築畫面而有所嚮往。
後來有機會去了法國巴黎交換學生,常和幾個同學相約出走,計畫親眼看看以前僅在書中讀過的作品。說實話我們為此翹了許多課,有時花費三、四天路程一訪地處偏遠的著名建築,而這一切都非常值得!
印象中,我們一夥窮學生老想盡各種辦法用最少的錢前往目的地朝聖,路上吃住都挺刻苦,而拜訪柯比意(Le Corbusier)廊香教堂(Notre Dame du Haut)的旅程讓我最感衝擊-那趟行前有同伴因爲食物中毒上吐下瀉,但他相信這是神的旨意與考驗,憑著堅強意志拼了命如期前往。廊香車站相當偏遠,下車的十個人中有十個人都是前往廊香教堂,出了站我們一行人沿著山路蜿蜒緩步前行,徒步前行的過程讓大家的心逐漸沉靜,心平氣和地一步步走進那片神的領域。
在學習階段能有這段經驗很可貴,你會理解到不是只有作品本身的意涵,包含如何在整體環境下營造五感體驗的過程才能成就一個完整的「設計」,這也是為什麼人們崇拜大師的原因。
從工作到個人,其實我並不像外在般隨和,而是相當自我的人,太太的個性也如此,我們兩人從小認識多年,一路上彼此都專注於自我實現,誰也不讓誰。直到第一個孩子出生,「妥協」才在我們之間緩緩發生,彼此開始願意有所改變。
說實話,即便有了孩子,男人仍沒辦法瞬間就成為父親這個角色。孩子在女人懷孕階段,很自然就會感受這份事實;爸爸則可能真的要到小孩出生,從看著孩子黏媽媽而自己卻不知道能做什麼的茫然與不知所措,到認知自己的責任主動參與及開始思考想成為怎樣的父親,這才開始有了真實感。
一如所有人,我也一直在摸索要成為怎樣的父親。隨著老二和老三出生,陪著他們日漸長大,確實有想要帶給他們的教育方式、想與他們分享看待這世界的眼光。至於課業成績,就秉持著讓學習成為生活之中有趣的事,分數不要讓我血壓過高就行了。
每個假日我們會帶著孩子四處去探索大自然,從最小3歲開始登小百岳到4歲東北角天然浮潛,想讓他們發現世界的美好,同時也要了解所有的事物都隱含著另外一面,然而我們能做的是學會欣賞不打擾,從了解危險進而學習如何保護自身安全,這些都是希望能帶給他們生活教育的一部分。
前陣子和朋友相約陽明山十連峰縱走,眼見天氣炎熱我順手帶上100%涼感巾,一路披在脖子上,與肌膚接觸的涼感面確實感受很好,帶走不少烈日下曝曬的暑氣,經過長時間配戴皮膚也不會因為和縫線摩擦而感到不快,另一吸汗毛巾面也十分舒適方便,這條涼感巾的存在竟為那趟十二小時的出行體驗多了幾分驚喜!
對涼感巾的好感度上升後我將小尺寸的涼感方巾收在公事包,便於日常往返間使用,它經過反覆擦拭並不會殘留異味或產生油膩感,清洗後也不影響品質,這份穩定性值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