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說一個故事,討論一個概念,或是溝通一種展覽的語言;持續開創概念型的策展作品,進而成為啟動思維、論述與共鳴的關鍵。
INCEPTION 啟藝 inception-ltd.com
我想像中的美好生活相當日常,過去沒有孩子時我總是向內看,以自己的需求和安排為主,近來有了孩子後我對生活的想像發生非常大的改變,現階段很享受和孩子相處的時光,也明白到家人對自身的影響,會多費心力照顧與陪伴。
疫情前,我的心力著重在實踐個人目標與追求工作成就感,疫情間,大多事物都暫時停擺,逼得人們向內追求和重新思考與家人相處。其實許多人在事業有成或退休後也都回歸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瑣碎生活,而正是這些基本的日常拼出了美好生活的樣貌。
以前私人時間完全屬於我個人,下班後有完整的時間安排看電影、看書,現在私人時間需切割出家人的時間、小孩的時間,甚至得分給老闆、先生、父親或兒子等各種角色,過程中我花了一點時間來調整自己,也因此漸漸了解所謂快樂和美好甚至是人生存在的意義於我隨著不同階段有不同答案。
回到設計領域,我自認葉錦添的作品帶給我很大影響,十多年前他在台北當代藝術館的《仲夏狂歡─葉錦添個展》打動了我,驚覺原來展覽可以這麼策!此外,蔡國強的海內外展覽也帶來同樣力度的震撼,甚至可以說是啟發了我對事物規劃的想像力!
我不是設計本科生,過去對於展覽、演唱會等等evnet的蓋念源於「形式」,一路被教育餵養的我們總以為每個活動都有個應該要呈現的樣子,漸漸才發現其實每一次人們都在追求突破、跳脫框架,這也是葉錦添和蔡國強在我心種下的可能性。當我逐步培養了認知能力與分辨能力便有餘裕跳脫既定框架,思考更多可能的呈現方式,展覽不只有一種形式,藝術品也不該就只能如何展示,這部分便是我們在策展時該去思考、創作的事情。八年前在華山舉辦的《The Beatles, Tomorrow披頭四展》是我認為蠻指標性的一場展出,那回我們想做一場大家沒看過的展,同時也想測試大眾的接受程度,我相當享受其中。
對我來說好的設計不外乎好用,像大師椅先是因為好坐才使其造型成為經典;而好的展覽則是好看,一場好玩又好拍的event才會讓參與者心動。以歌曲為例,若一首歌從幼稚園小朋友到阿伯都能琅琅上口,那它勢必是一首好的流行音樂,展覽當如是,其實所有流行文化都應該能囊括受眾的最大值。
工作中我傾向先理出執行骨幹後再和團隊討論細節,豐盈計畫,因此隨手筆記於我是很重要的習慣,便於思緒和點子的收攏彙整。外出我常以手機記事,但談及書寫,約莫七、八年前曾在禮拜文具房看過物外設計,當時便知道台灣有人在做鋼筆,但彼時對物外的認識也就停留在「知道」,直到後來在柏林、巴黎、米蘭等地的書店陸續見到「Ystudio 物外設計」的作品,才意識到這些筆竟然賣到了歐洲,甚至在指標性城市受到喜愛,一瞬間我真正對這品牌感到敬佩。
2020年《AUDIO ARCHITECTURE:聲音的建築展》有機會邀請物外合作聯名款鋼珠筆,物外的產品本身十分出色,且對客製服務溝通熟捻,我們的討論過程相當流暢,幾無多費心力便順利定案產出,直至今天那只聯名筆仍放在我辦公桌上作為簽署文件的專用筆。
值得一提的是,物外筆的設計價值已超越了美觀,物外設計的外型好看眾所認同,然其書寫的流暢度、筆身的尺寸與落筆時的握感重量等等相輔相成的細節才是物外設計最精細別緻之處。這份斟酌有如走進一處空間感到舒服,而那份舒服是來自空間規劃、軟裝和光線等等細節構成,這些都是關於設計的巧思與細節。
前陣子在巴黎的「Maison & Objet 巴黎時尚家居設計展」上我特別去找了物外,很是好奇他們會如何呈現展示,又是怎麼將筆賣給展會的人們。越是接觸,越是體會到要打入國際市場在經營層面下的功夫是何等費心耗力,而物外一直都是用心維持且持續翻新的出色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