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於台北,外表清麗、打扮時髦,談起材質滔滔不絕、眼神閃閃發亮,她是設計師也是竹藝師李雅靖,2018創立了「本質創作室」,以竹藝為主,結合其他自然材質玻璃、陶藝、金屬、纖維素材等,交織出一件件令人目眩神迷的精緻作品,李雅靖將傳統與設計結合帶入新的精神、走出新的道路。2021年代表台灣外交部、文化部「文化光點計畫」 至友邦聖露西亞交流藝術家。
許是文化使然,在成長教育過程少了嘗試與容錯的氛圍,使台灣人常自我侷限。然而我很喜歡自己的好奇心,它讓我勇於嘗試並接受挑戰,累積的經驗讓我越加相信自己的應變能力。
去年底我參與外交部和文化部的「文化光點計畫」,飛了21小時前往位於中南美洲的聖露西亞成為駐村藝術家,在此之前我從未聽過聖露西亞,出發前也因疫情曾再三考量,可一思及捨棄這次機會或許一輩子都不會去到那國家,便毅然決然獨自飛往!
台灣友邦國聖露西亞四季如夏,是美加人的蜜月勝地,香蕉是當地主食,人民身形健壯魁武。這回文化外交透過編織牽起國與國的交流,當地人們對竹子的使用不得其門而入,於是我將台灣竹編技藝與本質創作室設計的產品和當地藝術家分享,並採用當地的桂竹來進行編織示範與教學,從剖竹、染色到編織等步驟手把手的與大家分享交流,希望透過文化光點計畫將台灣傳統竹編工藝在友邦國家埋下工藝種子,儘管日後我回台灣,也希冀當地仍能持續將這份技藝蔓延傳承下去。直到現在,他們仍會傳來新編的麵包籃或是提籃等生活用品與我分享,我很欣慰他們是真正喜歡這門手藝!
離開聖露西亞後我在紐約待了一段時間,幸運的欣賞到百老匯《歌劇魅影》、《藍人秀》,也走了一趟由英國設計師Thomas Heatherwick操刀的新地標「Little Island」。停留紐約的過程帶給我一種衝擊,從一個真正完全自然的地方來到一處透過精心規劃欲呈現原生感的人造場域,短時間內親眼見證了人們在經濟發展的相互矛盾,一邊想要鏟除短期來看經濟效益不足的原生資源,一邊則在高度開發後回頭花大筆資源打造失去的自然風光。觸身實地的經驗讓我體會到,在本質與平衡回歸之間的多向循環,將會是全球所面臨的挑戰。
尚未成為老師前我也曾是學生,先前參加許多工作坊身為學員的身份有助於我換位思考,讓我現在教導他人時更有彈性,懷抱分享的心態鼓勵對方嘗試,而非一味地要求依照我的方式完成目標。
能擁有如此學習經驗,來自於2013與2018年對我影響深刻的「法國布瓦布榭暑期設計工作坊」,前後兩次的經驗讓我察覺、思辨自己的成長與改變。
布瓦布榭暑期設計工作坊主題多元開放,從建築、藝術、家具到劇場等等相當豐富,我在2013年選擇了「Design for Human以人為本」主題,這次團隊合作目標是將每個人的小幅創作拼成一幅團隊作品,從中我看見不同國家人民的性格差異-有別於亞洲文化表現出的以和為貴,來自葡萄牙的夥伴極力捍衛自己作品的完整性,在他的堅持和溝通下獲得其他夥伴的尊重與調整配合;此外,有位來自西班牙的創作者初始以相當緩慢的節奏嘗試著不同技法製作,一度讓大家懷疑他是否能來得及完成作品,但儘管開頭很慢,他仍與大夥差不多時間完成創作,且成品非常漂亮!看著他的堅持,我不禁反思,在我們求快、隨機應變的同時,他卻先花時間去找尋自己想要的形式,最終大家都能完成作品,但他的創作卻更貼近心中構思的精髓與靈魂,我們的快相較他的慢其實沒有真的比較快,最後成品是不是自己心中所屬的樣子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時隔五年,2018年那次我選擇加入「Material Behaviour材料表現」主題,當時同學們對竹子這材料感到陌生,未有進一步的共同創作,於是我全程專注於自己的創作,其實,也是在這次經驗後讓我確立了自己要持續以竹子做為創作素材的決定!
國際工作坊的經驗對我相當可貴,求學時期多是同儕間彼此參考,相同文化背景中的我們在創作脈絡與工作模式間的差異並不特別明顯;工作坊則聚集來自不同文化場域的同學,彼此工作模式反映出多元的教育與成長環境,透過觀察與互動得以從中汲取創作與處世的養分。如賈伯斯曾說「 求知若飢,虛心若愚。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旅程再精彩終要回歸到自己本心才有意義,那些經驗都該成為生活選擇的參考值。每個人對「好」的定義不同,他人的好不盡然是你要的好,不需要追求他人心中的價值,記得問問自己什麼是你心中的期盼?什麼才是你想長久擁有或展現?這才是屬於每個人一生最重要的答案。
過去參與友人在「心之芳庭」舉辦的婚禮時接觸到「森林島嶼」的產品,其實早在台中設計公司擔任產品設計師做品牌研究期間我便聽過薰衣草森林執行長王村煌先生的演講,他分享了薰衣草森林的品牌理念,更說明如何透過商品規劃與心之芳庭等場域經營將品牌精神更廣泛地傳遞並帶進人們的生活,脈絡恰如本質創作室理念「堆疊生活的細節,尋找事物的本質」。在走訪心之芳庭後,我確感人們能自然而然透過園區規劃和禮品小物等一步步認識薰衣草森林,亦也對集團的緩慢石梯坪、緩慢金瓜石旅宿進一步深入了解。
我很喜歡森林島嶼的絲瓜皂,覺得它是個富含事物本質的商品,也是台灣人生活經驗的一部份。人們等待過熟的絲瓜內部完全纖維化後摘取下來洗淨風乾,經過簡單處理成為天然的清潔用具,充滿風土情懷。絲瓜本身的親膚性好,將皂液填入絲瓜布縫隙中形成一顆顆絲瓜皂的點子非常聰明!簡單的設計來自生活細節的發現。
絲瓜皂一開封就散發濃郁精油香息,外型天然獨一無二,未使用前我常將它置於一處充當擴香。每次使用絲瓜皂都讓我覺得自己像是拿著藝品沐浴,搓洗間精油皂透過絲瓜纖維直接起泡,去角質與潔膚程序一氣呵成,在皮膚容易出油的夏天分外清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