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無用之用是為大用的藝術文化相關展現,好遊動於自然而然的藍綠山水中。
我常說自己是沒問題株式會社社長,事情在我這都是沒問題。我習慣為事情最壞的狀況做準備,當自覺能承受最差的狀況,便不需猶豫地去執行。
年輕時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努力工作是天經地義,但現代人常顛倒重點,容易在工作中忘了生活。當年,為了結識朋友我與很多人同桌吃飯,年紀長了,時間寶貴,現在吃飯同桌不超過四個人。你去觀察,四個人才能說上話,五個人容易三三兩兩,最後成了social。其實一對一也很好,往往如此也才能說上真正心裡話。
一直以來,我總提醒自己每年都要學一點新東西,人一但停止學習就是在等死,好奇心是生活重要的一部分。我常說家人不由己選擇,原生家庭對每個人都有很大的影響;但朋友是可以選擇的,我們能從朋友身上學習好的特質、做人做事的方法,也能透過朋友去看見更廣泛的領域。
大學畢業後我開始購買設計類書籍來養眼睛,也逐漸結識從事美感、設計與建築領域的朋友,這才有意識的去看、去接近設計這件事。說起來,人的帶領很重要,物以類聚。
我十分欣賞日本建築師,其中又尤為喜歡藤森照信老師的作品,他將自然與建築融合得相當好。你若喜歡一個建築師或藝術家,便該設定一段與之相關的旅程親自踏訪一遭,真正看見、走進、觸摸,才能讓這份喜歡內化於己。
在我看來沒有一件鍾情這件事,都需要慢慢去試才會知曉,例如鏡框,例如人。
我一直都在尋找適合臉型的眼鏡,早期國外的鏡框做工比起台灣確實更為質好,當時常藉著在歐洲旅行沿途關注喜歡的鏡框。鏡框對一個人非常重要,其實一個人從頭到腳都能穿的很簡單,但身上一定得有個亮點,鏡框便可以成為那個亮點。
過去我挑選的多是太陽眼鏡,一直到有了老花眼才開始戴眼鏡。我擁有很多副眼鏡,像是咖啡色的框、黑色的框等等,依照每天的衣著配戴。我對自己的期許是aging gracefully- 最痛恨看起來就像老花眼的老花眼鏡,人不是到了中年就得穿的邋邋遢遢,反倒該穿得有質感,優雅地過日子。
優雅地老去正是設計於我重要之處,人的行走坐臥都該有自己的樣子,到老要有自己的故事、生活經驗,日子不該過的囫圇吞棗,認真去看、去思考、去感受,才能日日積累。工作亦是,若不深耕,處事停留表面,試問你與別人有何不同?
我不喜歡大量製造的工業產品,我喜歡有手感、有想法,帶有一點故事的物件與品牌。這兩年發現台灣的鏡框越來越好,不論是美感、實用性等方面,重量也更為輕巧,這份改變正承載了台灣品牌多年來的經驗與故事。